首页>>后端>>Golang->4000字详解跳表实现(挑战全网中文最详细)

4000字详解跳表实现(挑战全网中文最详细)

时间:2023-11-30 本站 点击:0

最近在看研究公司业务的存储架构,现有的存储用redis 和 leveldb 通过自己写的中间件做数据落地。这样写业务和数据恢复有点麻烦,想着优化一下,就去研究redis和leveldb的源码。发现了跳表这个数据结构很有意思,性能不错,实现也相对简单,就想着自己用go实现一个跳表,在通过这个跳表实现一个类似redis 的 zset 功能。我会尽可能详细的去介绍所有实现细节。 看这篇文章,首先熟悉链表的相关知识,比如链表的插入和删除。最好会一点go,不会关系也不大,go的语法很简单,和C有一点像,有计算机基础的基本很快就能看懂go的语法。

下面分这个几点来介绍

跳表是什么

跳表的优缺点

跳表的结构

怎么实现一个跳表(增删改查)

跳表是什么

跳表是一个可以快速查找的有序链表, 搜索、插入、删除操作的时间均为O(logn), 关于跳表的详细定义 维基百科 百度百科 跳表虽然是非常有用的数据结构,但是很多书里都没有写这个,我在大学的数据结构课本里也没有写跳表,就导致很多人对跳表不熟悉。

跳表本质上是一个链表,因为链表的随机查找性能太差,是O(N),查找元素只能从头结点或者尾结点遍历。

如图中要查找结点6,只能从结点1 一点点往右遍历。

能不能在链表中使用二分查找呢,当然是可以的,就是给链表加索引,也就是跳表了

上图就是一个简单的跳表了(图中的各种颜色和数字后面会有详细的介绍)。从图中可以看出,跳表是在双向链表的基础上,加了多层索引实现的。

跳表的优缺点

作为快速查找的数据结构,跳表常用来和红黑树 做比较,列一下跳表和红黑树的优缺点吧

跳表的优点:

跳表实现起来相对简单。红黑树的定义和左旋右旋操作,确实复杂,我资质愚钝,理解起来还是有单困难。后面我会解释跳表实现简单的原因的.

区间查找方便。在跳表中找到一个节点后,就可以通过前后指针找到相邻的元素。红黑树则需要通过父节点,子节点去寻找,相对麻烦。

红黑树的优点

内存占用小,只需要3个指针就可以(左子树,右子树,父节点) 而跳表有一个向后的指针,每一层都有一个向前的指针

红黑树的查找稳定,红黑树有着严格的定义,每次插入和删除数据都会通过左旋右旋来平衡树的结构,通过红黑树查找有着稳定的查找时间O(logn) ,为啥跳表是不稳定的,看到跳表是怎样确定层数的就明白了

跳表和普通链表相比,除了费内存,好像没啥缺点了

跳表的结构和实现

跳表的实现思路借鉴了redis的zset实现思想具体代码在github 跳表简单说可以有两种实现思路,一种是跳表内不能有重复的元素,另一种是跳表内允许有重复元素。redis中的跳表是允许有重复元素的,我这次实现的也是可以有重复元素的。

跳表node 的结构
typeSkipListLevelstruct{//指向下一个结点forward*SkipListNode/**到下一个node的距离;*思考,为啥是记录到下一个node,而不是记录上一个node到这的距离*/spanint64}typeSkipListNodestruct{//指向上一个结点backward*SkipListNode//索引用的层level[]SkipListLevel//存储的值valueISkipListNode//排名用的分数scorefloat64}

在一个node中,黑色的1是 value, 黄色的方块是level,白色的数字是span,backward 和 forward 这两个指针在图中没有体现出来,只会有一个backward (向后的指针),level数组长度是多少,就会有多少个forward(向前的)指针。 span值是到下一个结点的跨度是多少,相邻的结点数值是1。这个值的作用是用来计算这个node在跳表中的排名。一开始我对span的值 不理解,以为是上个结点到这里的距离,直到在写插入和搜索结点的时候,才意识到这个是到下个结点的跨度。

跳表结构
typeSkipListstruct{//头结点和尾结点//重点,头结点是一个真实存在的,尾结点只是一个指针head,tail*SkipListNodesizeint64//node总数levelint//当前跳表的最高levelmaxLevelint//当前最大层数}

head 和 tail 是两个指针指向跳表的头和尾,size 是整个跳表中node的的数量, level 是跳表中,当前的最大高度,这里会引申出一个知识点,跳表中的高度不是固定不变的,而是随着插入和删除动态变化的。maxLevel 是跳表可以达到的最大高度,这个值是一开始就固定的不变的。

再把上面的图拿过来,分析一下整个跳表结点间的组织关系

跳表中会有一个 head 结点,但是没有 tail 结点,tail只是一个指针,指向跳表的最后一个结点。这个在初始化函数里有体现

//初始化一个默认的跳表funcNewDefaultSkipTable()*SkipList{rand.Seed(time.Now().UnixNano())return&SkipList{head:NewSkipListNode(SKIP_TABLE_DEFAULT_MAX_LEVEL,0,nil),size:0,level:1,maxLevel:SKIP_TABLE_DEFAULT_MAX_LEVEL,}}

图中向前的指针 (forward),也就是橙色的箭头,向后的指针 (backward),也就是绿色的箭头。 forward指针在level中,也就是每一层都有一个向前的指针,backward只存在于node中,也就是每个节点只有一个向后的指针。想一下为啥只需要一个向后的指针呢???看完整个查找过程就明白为啥只需要一个向后指针就行了。

插入node

基础知识准备的差不多了,开始进入跳表的插入逻辑,先通过一张图把逻辑展示一下

插入元素的第一步就是先查找元素。因为是有序链表,元素都是按序排列的,插入元素前先找到元素应该在的位置。

图中要把score为3的元素插入跳表中,带序号的箭头(指针)是搜索顺序,其中黑色的箭头是实际确定的路径,在搜索过程中,还要记录一下rank,也就是经过所有node的span之和。 先明确一下我们要搜索的结点是哪个。我们要找一个小于3的最大的数(先不考小数和虑链表中有多个3的情况),体现在图中,也就是我们要找到元素2的位置。

搜索前先确定 当前跳表的最高level值。也可以无脑从最上层开始,但是没有意义。图中最高level是4,也就是level3(因为level数组从0开始)。然后从头结点(head)的level层(level3)开始。

先设一个临时指针 t 指向head结点。 先通过图中 1 指针,指向的是元素4,要插入的节点是3,这个明显是大于3的,所以不符合。划重点了 当 现在的node当前层的下一个node不符合条件时,就需要开始搜索下一层 这算是一个转移条件吧。 这时候当前node还是在head,所以从head的level2开始向右搜索。此时node的下一个node是1,1小于3,所以符合条件,所以 t 指针要指向 1 node,再记录一下head的span值。

如此往复,经过 3 4 5 指针的判断,最终来到了node 2 的level0,这时node2的下一个node是大于3的,而此时也是最后一层了,所以node 2 就是小于3 的最大值了,也就是要找的元素。

找到合适的位置,接下来就是把node 3 插入进去了,并把span调整一下。

在确定好要插入的位置后,还要确定node3元素的level高度,这个高度按照理想状态跳表中间的node是最高的,类似一个 山 字型,山字的左半边,再找到中间的node,这个node是次高的,以此类推。但实际上,跳表没有严格执行这种理想状态,node的高度是通过 随机 数确定的,你没看错,就是通过随机数确定。这也就是跳表相对红黑树实现起来简单的原因。

这是随机函数

//跳表加一层索引的概率varSKIPLIST_P=0.25//随机索引的层数func(list*SkipList)randLevel()int{level:=1for(rand.Uint32()&0xFFFF)<uint32(0xFFFF*SKIPLIST_P)&&level<list.maxLevel{level++}returnlevel}
func(list*SkipList)randLevel()int{level:=1forrand.Int31n(100)<25&&level<list.maxLevel{level++}returnlevel}

上面这两段函数功能都是一样的,都是25%的概率让node 的 level 数+1。

下面就是整个插入node的源码

//插入一个结点func(list*SkipList)InsertByScore(scorefloat64,valueISkipListNode)*SkipListNode{rank:=make([]int64,list.maxLevel)update:=make([]*SkipListNode,list.maxLevel)t:=list.head//搜索nodefori:=list.level-1;i>=0;i--{ifi==list.level-1{rank[i]=0}else{rank[i]=rank[i+1]}//当前层的下一个结点存在&&(下一个结点score<score||当score相同时,比较这两个结点,下一个结点<新插入的结点)fort.Next(i)!=nil&&(t.Next(i).score<score||(t.Next(i).score==value.Score()&&t.Next(i).value.Compare(value)<0)){rank[i]+=t.level[i].spant=t.Next(i)}update[i]=t}level:=list.randLevel()iflevel>list.level{//处理randlevel后,level>当前level后的情况fori:=list.level;i<level;i++{rank[i]=0update[i]=list.headupdate[i].SetSpan(i,list.size)}list.level=level}newNode:=NewSkipListNode(level,score,value)//插入新的nodefori:=0;i<level;i++{newNode.SetNext(i,update[i].Next(i))update[i].SetNext(i,newNode)newNode.SetSpan(i,update[i].Span(i)-(rank[0]-rank[i]))update[i].SetSpan(i,rank[0]-rank[i]+1)}//处理新增结点的spanfori:=level;i<list.level;i++{update[i].level[i].span++}//处理新节点的后退指针ifupdate[0]==list.head{newNode.backward=nil}else{newNode.backward=update[0]}//判断新插入的节点是不是最后一个节点ifnewNode.Next(0)!=nil{newNode.Next(0).backward=newNode}else{//如果是最后一个节点,就让tail指针指向这新插入的节点list.tail=newNode}list.size++returnnewNode}

在搜索过程中,需要一个 rank 数组和一个 update 数组 这两个辅助结构。 rank用来记录每层的排名值,用来后面调整新node 的rank 使用。 update用来记录从上而下经过的路径,也就是新node的每一层在跳表中的上一个node。

//当前层的下一个结点存在&&(下一个结点score<score||当score相同时,比较这两个结点,下一个结点<新插入的结点)fort.Next(i)!=nil&&(t.Next(i).score<score||(t.Next(i).score==value.Score()&&t.Next(i).value.Compare(value)<0)){rank[i]+=t.level[i].spant=t.Next(i)}

上面是搜索过程中,判断是右移还是调到下一层的逻辑。这里不止需要判断node的socore,还要考虑两个node 的 score相同的情况,两个node 的 socre相同时,需要通过Compare 函数判断两个node的大小。

level:=list.randLevel()iflevel>list.level{//处理randlevel后,level>当前level后的情况fori:=list.level;i<level;i++{rank[i]=0update[i]=list.headupdate[i].SetSpan(i,list.size)}list.level=level}

这段代码,是确定新node的高度后,处理一下新加层的。因为在搜索的时候,没有把现在高出层数的head放到update中,现在放到其中。

//插入新的nodefori:=0;i<level;i++{newNode.SetNext(i,update[i].Next(i))update[i].SetNext(i,newNode)newNode.SetSpan(i,update[i].Span(i)-(rank[0]-rank[i]))update[i].SetSpan(i,rank[0]-rank[i]+1)}

这段代码是通过调整node的前后指针,将新的node加入到跳表中。并且调整node的span值。这时候,span值是到下个node的距离而不是上个node到这的距离的好处就提现出来了,因为是到下个node的距离,只需要改当前node的span值就好了,如果存的是上个node到这个node的距离,就需要改下个node的span了,改动起了就会麻烦了。说的可能有点啰嗦,自己推导一遍就能体会出来了。

//处理新增结点的spanfori:=level;i<list.level;i++{update[i].level[i].span++}

这段可能是不太好理解的,这段代码的作用是,如果新node的level小于跳表中的最大level时(新node的level是2,此时跳表中最大的level是5的情况),这时候要把2上面的所有的node的span+1。

剩下的,处理新node的后退指针(backward)和判断是否是最后一个node,的情况就很简单了。

到现在,插入node就完成了,是不是也不难嘛,对不对。其实跳表中最复杂的就是插入过程了,剩下的删除,更新,查找就是差不多的逻辑,先找到关键node,再做处理。

删除node

同样的,删除也是要先搜索,通过黑色箭头的路径,找到要删除的node前一个,然后修改目标node的上一个node的指针,跳过目标node,完成删除,最后调整目标node前面node的span值。

先搜索node,并记录到update数组

typeSkipListstruct{//头结点和尾结点//重点,头结点是一个真实存在的,尾结点只是一个指针head,tail*SkipListNodesizeint64//node总数levelint//当前跳表的最高levelmaxLevelint//当前最大层数}0

这段逻辑和插入时的搜索逻辑一样

下面是删除的逻辑

typeSkipListstruct{//头结点和尾结点//重点,头结点是一个真实存在的,尾结点只是一个指针head,tail*SkipListNodesizeint64//node总数levelint//当前跳表的最高levelmaxLevelint//当前最大层数}1

删除node的代码就简单多了,这里通过参数传入从最高到找到node的路径,也就是update数组。

typeSkipListstruct{//头结点和尾结点//重点,头结点是一个真实存在的,尾结点只是一个指针head,tail*SkipListNodesizeint64//node总数levelint//当前跳表的最高levelmaxLevelint//当前最大层数}2

这个段逻辑就是删除node的,删除说白了就是让目标node的前面的node的后指针指向目标node后面的node。 剩下的就是处理node的后退指针和判断是否是最后一个node了。

更新node
typeSkipListstruct{//头结点和尾结点//重点,头结点是一个真实存在的,尾结点只是一个指针head,tail*SkipListNodesizeint64//node总数levelint//当前跳表的最高levelmaxLevelint//当前最大层数}3

更新node的score,更新node的前提是找到目标node,原理和前面的插入,删除时的搜索逻辑一样,就不赘述了。 说一下更新node score的逻辑把,最简单就是把node删了,然后再插入。当然这样的逻辑是可以优化的,比如有一种情况

如图所示,要把node4的score更新成5,这时候修改node的score不影响node的位置,所以这种情况就只需要修改node的score就好了,不用考虑node在跳表中的位置。

对于那种修改分数会改变位置的情况,就需要先删除node,再重新插入node了。

查找node

看到这里,查找node应该是非常简单了吧,因为前面的插入,更新,删除都需要前查找node。但是查找分两种情况,一种是根据排名查找,另一种是根据score查找。

先看根据排名查找

typeSkipListstruct{//头结点和尾结点//重点,头结点是一个真实存在的,尾结点只是一个指针head,tail*SkipListNodesizeint64//node总数levelint//当前跳表的最高levelmaxLevelint//当前最大层数}4

先排除不符合的情况,再根据之前的查找逻辑,一步步去查找。不同的是,现在的限制条件时排名。

在看根据score查找

typeSkipListstruct{//头结点和尾结点//重点,头结点是一个真实存在的,尾结点只是一个指针head,tail*SkipListNodesizeint64//node总数levelint//当前跳表的最高levelmaxLevelint//当前最大层数}5

根据score查找稍微复杂一点,因为根据score会有正无穷和负无穷这两种情况。这时候只给两个简单的范围值就不够用了,需要用一个结构体来描述范围了。

typeSkipListstruct{//头结点和尾结点//重点,头结点是一个真实存在的,尾结点只是一个指针head,tail*SkipListNodesizeint64//node总数levelint//当前跳表的最高levelmaxLevelint//当前最大层数}6

在查找前先判断一下,给定的范围是否在跳表的范围内,如果不在就不用查找了。

typeSkipListstruct{//头结点和尾结点//重点,头结点是一个真实存在的,尾结点只是一个指针head,tail*SkipListNodesizeint64//node总数levelint//当前跳表的最高levelmaxLevelint//当前最大层数}7

这段逻辑是确定查找的开始位置也就是找到目标node(根据范围找到最小的node),如果是从负无穷开始,就不用通过之前的方式去确定开始node了,直接从head开始就好了。 后面的逻辑就没什么特别的,找到目标弄的后,开始往后找,直到最后或者不符合范围了,就结束。

好了查找也完成了。

跳表的基本功能到现在已经完成,剩下的就是把跳表包装一层,去实现redis中zset的功能就好了。具体代码就不贴了,最后我会给出github的连接。

总结

跳表可以看做一个支持二分查找的有序双向链表

跳表中最核心的就是搜索,不管是在插入,更新,删除还是查找中,都要先搜索

跳表在插入node时,通过随机数确定node中层数的

跳表的node中,有一个向后的指针,在每一层中有一个向前的指针

跳表相对于红黑树,优势是相对容易实现,和范围查找方便

最后在说一下常见的跳表的应用吧。redis 的zset就是基于跳表实现的,当然我也是通过读redis的源码,学习跳表的。还有一个是Google开发的 leveldb 也是基于跳表实现的。

最后放上所有的源码,github gitee

如果这个文章对你有帮助记得给我点个star 谢谢了。


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/Golang/4556.html